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 粮食是生存的第一需求 今天是国际粮食日 让我们跟着“农民院士”朱有勇 了解云南农业生物多样性 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10月13日下午,“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”云采访在COP15新闻中心举行。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用自己的科研经历,讲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山区脱贫的几个生动故事。 梯田红米 水稻遗传多样性 说起“元阳哈尼梯田红米”,出生在红河州的朱有勇深知它的独特之处。 “杂交稻一般在三五年后就会出现品种退化的问题,唯有‘元阳哈尼梯田红米’的品质千年不退化。”朱有勇说,为解开这一谜团,云南农业大学团队开始了研究。 梯田红米 “‘梯田红米’有很多的科技问题。”朱有勇说,很多年前,团队在元阳县新街镇全福庄村卢自忠家发现近年祭祀谷穗,样品与目前种植品种进行形态学、组织结构和DNA片段序列对比分析,证明同一品种连续种植近百年。“要知道那地方是不用化肥,不用肥料的。”朱有勇强调,从基因的研究角度发现,哈尼梯田水稻品种等位基因比现代品种平均高3.18倍,功能基因中SNP频率和基因多样性丰度极高,品种还蕴藏着丰富的抗病、抗逆、耐瘠、耐温等基因资源。 红米丰收季 “遗传多样性成就了元阳梯田水稻品种持续利用,并将为现代育种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借鉴。经过多年试验结果表明ACUCE品种等位基因、多样性指数、SNP及相关抗病基因显著高于现代品种。”朱有勇表示,元阳梯田水稻遗传多样性特性,形成了优质特色大米品种,促进了梯田红米传统产业发展,促进当地哈尼群众减贫。 直播带货介绍红米 相生相克 作物物种多样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,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都很严重,在红河州石屏县的某处,朱有勇看到种有不同水稻品种的田里稻瘟病很轻,而在另一处只种一个品种的田里,病害却比较严重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?朱有勇觉得很奇怪,他想:会不会是有些品种天生就对稻瘟病有抗体呢?如果把几种水稻混合种在一大片田里,不就能抗多种病害了吗? 朱有勇和团队在田间地头查看作物病虫害情况 然而,想要走通这条新途径就需要回答3个问题,一是能否控制病害?二是控制病害机理是什么?三是能否推广应用?有了想法后,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做大量的小面积实验。 他通过异质抗体、空间结构、时间配置等技术创新,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。经过不懈努力,最终还是通过试验证实了:作物多样性,是可以控制病害的。经过多年推广,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,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。 朱有勇院士讲授林下三七种植技术 “利用物种多样性相生相克原理,探明药材物种与林木树种、根际微生物等之间化感机理及生物学特性,解析林下中药材种植机理。”朱有勇表示,物种多样性发展林下中药材是他近几年在一直做的科研。 朱有勇在思茅松林中考察 “前几次调研发现,思茅松针林的透光率介于15%至30%,适合三七生长。松针掉落降解在土壤中,滋生大量有益于三七生长的微生物,既能增强植株对病虫害的抗性,还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。思茅松林下种植的三七不用施肥,更不须打药,充分还原天然三七的生态环境。”朱有勇说,年开始在普洱市澜沧县种植林下三七,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盘活了山林资源,有力促进了增收。 冬季马铃薯 农业生境多样性 过去,云南热区的拉祜族、景颇族、布朗族等民族群众以种植水稻为生,冬闲田多,贫困面大。朱有勇根据我省边疆热区冬季生境与中南半岛相似,少雨无霜,光照强昼夜温差大,符合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特点和马铃薯温带作物,喜光怕霜,少雨少病,昼夜温差大干物质积累多,热区生境条件符合马铃薯生产特性耦合,构建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关键技术。 朱有勇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 年,要在普洱澜沧县蒿枝坝村种全国最早上市冬季马铃薯,当地人都不相信,因为以前村里从未种过。 朱有勇院士到村民家中考察土豆丰收情况 “我们希望把这里的冬闲田盘活。”那时,朱有勇发现澜沧县冬天雨水少,没有霜冻,很适合利用冬天的闲置田种植云南农大的科研成果冬季马铃薯,而且冬季马铃薯在十一二月播种,过完年收获,打个时间差,澜沧县就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,运输到北方,不但不愁销路,还可以卖上高价钱。“北京人吃的醋溜土豆丝,5盘里有4盘是我们种的。”朱有勇说。 利用云南冬季生境研发冬季马铃薯产业,云南每年推广多万亩,冬闲田变成效益田,助力边疆民族群众脱贫摘帽。 云报客户端记者:陈鑫龙黄兴能 责编:郑海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jg/pgjg/5681.html |